11月26日上午,应我院和科技处的邀请,四川大学刘小华教授、武汉大学王春江教授应邀做客我院“前沿科学报告”,分别做了题为“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分子研究”“双金属协同催化构建手性α-氨基酸及杂环分子”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国梁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报告会。
刘小华教授为参会师生详细讲解了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从“不对称催化”的定义入手,介绍了以天然手性氨基酸为原料设计的新型手性双功能胍-酰胺和胺类配体及催化剂,及其因高效高选择性实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同时,刘教授还讲述了手性胍-Cu催化端基炔不对称炔基化反应的相关反应机理,并对不对称摧毁合成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王春江教授以2015-2020年FDA批准的小分子药物统计数据为切入点讲解了杂环分子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金属化亚甲胺叶立德在手性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甲亚胺叶立德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不饱和烯烃发生的[3+2]、[3+3]、[3+6]环加成反应,与亚烷基丙二磷酸酯发生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以及TF-BiphamPhos/Cu催化极性反转的1,3-偶极环加成在动力学拆分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最近实现的Cu/Ru协同接力催化实现1,4-非连续手性中心精准发散性构建。最后,王教授对协同催化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出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刘小华教授、王春江教授与线上参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答。最后,学院药学系主任谢建武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并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真挚的感谢。本次报告会开阔了我院师生在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药物方面及双金属协同催化研究方面的科学视野,活跃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新闻小贴士:
刘小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机理研究。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2015年获第二届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资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1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2年,第二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09和2019年,第二完成人)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8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任Organic &Biomolecular Chemistry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和《化学学报》编委委员,《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执行编委,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王春江,武汉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催化不对称合成,主要集中于生理活性导向的手性杂环分子及-氨基酸等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王春江教授获中南大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2006在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年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迄今为止作为通讯联系人在Acc.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CCS Chem., Chem. Sci.等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